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专题:教育强国建设

  • 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的价值意涵

    桑锦龙;

    回答“教育强国,首都何为”时代课题,北京提出了全面建成教育强国首善之区战略目标任务。它既是北京立足历史文化名城实际和国家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切实贯彻“两个结合”思想的体现,也是落实教育强国建设区域推进战略,以更大的紧迫性率先在全国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努力在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进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战略选择,对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战略版图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4期 v.39;No.18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理论阐释、现实挑战与建设路径

    周洪宇;罗溢枫;

    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是破解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师供给结构性矛盾的核心方法,也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理论阐释揭示其本体内涵与功能定位,彰显该体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师德政策的执行落地尚未达到预期、教师教育体系质量保障与多元协同性不足、教师资源配置在城乡以及学科和性别方面存在失衡、教师的政治社会职业地位有待提升等现实挑战,需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全链创新,优化教师资源动态适配,完善教师地位保障机制,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新范式。

    2025年04期 v.39;No.182 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时代意蕴、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

    陈诗;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立足时代方位、肩负时代使命、彰显时代智慧的新战略部署。其重点任务包括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贯彻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系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纵向贯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空间向度。具体实施要着眼于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研、教、学、行联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整体推进课程教材建设。

    2025年04期 v.39;No.182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时代背景、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平嘉琳;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进行了全面部署。基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涵与特征,深入了解其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的性质定位,致力于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总体目标,落实“一个深化、两个支持、一个设立、一个实施”的阶段任务,体现了多元主体共治、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平衡自身发展与国际责任的特征。同时,《纲要》进一步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对外要积极拓展与国际组织合作、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等,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对内则要支持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建设发展、加强全球教育治理研究、讲好中国教育故事,确保我国以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姿态,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04期 v.39;No.182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专题:儿童研究

  • 中国传统童蒙教育图景:课程旨归、教学契机与师者角色的三维建构

    黄明喜;闫雪映;

    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一环,童蒙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为我国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传统童蒙教育以“元亨利贞”为旨归,顺应儿童天性来激发其道德属性,形成集体仁、合礼、和义、干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授过程中,童蒙教育强调把握教育时机,适时而教,形成以“童蒙求我”“初筮告”“用说桎梏”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教师作为亲身践行者,则把“发蒙”“包蒙”与“击蒙”策略贯穿童蒙教育始终,以指引者、中正者姿态来为儿童成长赋能。

    2025年04期 v.39;No.182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兰格威尔德的儿童生活世界构建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金皓清;杨妍璐;

    兰格威尔德肯定儿童为独立完整的存在,认为儿童是积极能动的意义赋予者及生活世界的主动构建者。兰格威尔德将儿童与世界的交往解读为意义生成与意义赋予的过程,强调儿童生活世界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生成境域,是根植儿童切身体验的具身世界,是儿童自主构建的意义世界,同时也是未被固定意义制约的非确定性世界。兰格威尔德的儿童生活世界理论为理解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亦对当代儿童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价值。当代儿童教育应构建儿童能够自主赋义的安全空间,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在的教育,关注真实具体的儿童个体而非类型化群体。

    2025年04期 v.39;No.18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从儿童研究到教育实践:时间取样观察法的演进与实践突破

    王芳;岳佳莹;郭力平;

    时间取样观察法诞生已有百年历史,作为重要的量化观察方法之一,它从儿童研究领域逐渐跨越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然而,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存在多重深层矛盾,包括普遍性归纳与个体性回应的价值冲突、结构化流程与教育生成性的功能张力、切片分析与整体情境的方法割裂等。出现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实践者忽视了时间取样观察法“服务于科学研究的观察”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观察”之间的差异,未赋予其充分的专业实践属性。未来,建议重构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实践运用逻辑,借鉴混合范式的理念,与质性观察方法多元协同,并通过反思与对话重建科学观察中教师的主体性意义。

    2025年04期 v.39;No.182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幼儿园教师实施建构游戏指导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帕森斯单位行动理论视角

    王春燕;刘延金;

    建构游戏是幼儿生成经验与意义系统的基本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指导是支持幼儿深度参与建构游戏并从中生长出新经验的的关键他者因素,然而在日常教育情境中,建构游戏指导常常遭遇两难困境。在帕森斯单位行动理论视角下,综合使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搜集幼儿园教师建构游戏指导的具身经验资料,采用类属分析法对相关资料分析与处理,发现其建构游戏指导面临以下几种困境:被认知遮蔽的主体困境、内在依据缺失的目标困境、空间要素受限的条件困境、思维工具失灵的手段困境与被现实裹挟的规范困境。幼儿园教师系统的实践性知识不足是导致其建构游戏指导主体困境、目标困境和手段困境的根本原因;园所消极管理因素是导致建构游戏指导条件困境与规范困境的直接原因。因此,多维度建设可及化学习环境以丰富幼儿园教师建构游戏指导实践性知识,构建四位一体的园所管理制度,消解建构游戏指导的结构性限制是突破当前教师建构游戏指导困境的关键出路。

    2025年04期 v.39;No.182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制造满足:在园幼儿“人来疯”的教育现象学解读

    袭祥荣;苗松;

    “人来疯”是在园幼儿面对客人老师时的常见现象,其在彰显幼儿社会参与意识的同时,也隐含着扰乱幼儿园活动秩序等风险,故而既有研究多持否定态度。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倾听幼儿、教师等多方利益主体心声,对在园幼儿“人来疯”的表现、成因进行多维解读。结果发现,在园幼儿“人来疯”具体表现为他们通过挑起多元话题建立社交关系、缩短社交距离并制造肢体接触、展示规范行为以建构理想形象。这是带班老师与客人老师无意合谋制造的产物,同时隐藏着幼儿的游戏、情感和认可的需要,借由幼儿阐释性再构、幼儿自我意识驱动和呈现理想化自我的诉求得以满足。基于此,教师应打破规训取向的传统思路,正视他者在场的意义,维持幼儿园日常活动氛围;满足幼儿真实诉求,肯定幼儿“人来疯”的积极意义;关注幼儿内宇宙,满足幼儿“人来疯”隐藏的多元需要。

    2025年04期 v.39;No.182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基本理论

  • 爱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能否成立?

    刘庆昌;

    作为职业教育者的教师是社会劳动分工的结果。无论教育的意义有多大、性质有多神圣,其从业者也得来自普通人群。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教育从业者并非自带神性。他们可以被要求具备教育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当然也可以被要求恪守教育领域特殊的职业道德标准,却不可以被要求具有神圣人格。在此意义上,爱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是具有其现实合理性的。如果我们能够自信地宣示爱完全可以合理地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即可以进一步探讨教育中爱的艺术问题。如此,教育艺术的真实性也可以在科学的意义上得以确证,那么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都可以在原有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扩张想象的范围。

    2025年04期 v.39;No.18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教育政策与管理

  • 中小学教育惩戒纠纷解决:问题表现、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郝盼盼;

    在国家明确教育惩戒权的情况下,也要依法解决因教育惩戒引发的纠纷。然而,现实中通过法治方式解决教育惩戒纠纷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及家长采取各种不当方式解决教育惩戒纠纷;教育行政部门存在给予教师过重处理的现象;司法机关在教育惩戒纠纷解决中片面处理,责任承担失衡;等等。这主要是由于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申诉程序运行不顺畅,民事责任界定不够清晰,行政诉讼救济规则不够明确。为实质性解决教育惩戒纠纷,应健全投诉、申诉等内部行政救济机制,合理发挥民事诉讼作用,增强行政诉讼化解纠纷的功能。

    2025年04期 v.39;No.182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课程与学科教学

  • 素养导向下初中化学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四个版本教科书的比较

    安桂清;高海龙;

    跨学科实践活动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养培育的价值追求。通过文献梳理构建起学习目标、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评价反思的素养导向的教科书四维度分析框架,对四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版本教科书对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学习目标呈现要素和方式、内容组织的生成逻辑、学习活动安排、评价环节要求的设计都存在差异。建议: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要进一步落实素养的统整性内涵,渗透整合性目标设计;遵循素养生成的内在逻辑,强化结构化内容组织;凸显学习过程的探究取向,观照立体化内容呈现;设置自我学习评价活动,加强反思性评价监控。

    2025年04期 v.39;No.182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原则及实现——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为例

    晋春霞;朱宁波;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契合数智时代学习特征的重要理论,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可从四个维度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原则:以素养发展为锚点,重视导向“软知识”生成的高阶学习目标;以多元交互为支点,连通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节点;以数智技术为依托,创设互联互通的泛在化学习场域;以实时反馈为抓手,探索过程导向的适应性学习评价。为提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效果,应明确育人导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定位,构建促进知识连通的网状跨学科知识体系,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建立合理科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机制。

    2025年04期 v.39;No.182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稿约

    <正>《北京教育学院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双月刊,96页,逢双月20日出版。本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研究基础教育教学规律,推动基础教育实践发展”为办刊理念,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高校、教科研机构、教师教育机构的研究者,中小学一线工作者等搭建高端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2025年04期 v.39;No.182 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