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明喜;闫雪映;
作为传统教育的重要一环,童蒙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为我国儿童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传统童蒙教育以“元亨利贞”为旨归,顺应儿童天性来激发其道德属性,形成集体仁、合礼、和义、干事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教授过程中,童蒙教育强调把握教育时机,适时而教,形成以“童蒙求我”“初筮告”“用说桎梏”为核心的教学手段。教师作为亲身践行者,则把“发蒙”“包蒙”与“击蒙”策略贯穿童蒙教育始终,以指引者、中正者姿态来为儿童成长赋能。
2025年04期 v.39;No.182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金皓清;杨妍璐;
兰格威尔德肯定儿童为独立完整的存在,认为儿童是积极能动的意义赋予者及生活世界的主动构建者。兰格威尔德将儿童与世界的交往解读为意义生成与意义赋予的过程,强调儿童生活世界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生成境域,是根植儿童切身体验的具身世界,是儿童自主构建的意义世界,同时也是未被固定意义制约的非确定性世界。兰格威尔德的儿童生活世界理论为理解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解释方法,亦对当代儿童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价值。当代儿童教育应构建儿童能够自主赋义的安全空间,发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在的教育,关注真实具体的儿童个体而非类型化群体。
2025年04期 v.39;No.18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芳;岳佳莹;郭力平;
时间取样观察法诞生已有百年历史,作为重要的量化观察方法之一,它从儿童研究领域逐渐跨越至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然而,该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存在多重深层矛盾,包括普遍性归纳与个体性回应的价值冲突、结构化流程与教育生成性的功能张力、切片分析与整体情境的方法割裂等。出现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实践者忽视了时间取样观察法“服务于科学研究的观察”和“服务于教育实践的观察”之间的差异,未赋予其充分的专业实践属性。未来,建议重构时间取样观察法的实践运用逻辑,借鉴混合范式的理念,与质性观察方法多元协同,并通过反思与对话重建科学观察中教师的主体性意义。
2025年04期 v.39;No.182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王春燕;刘延金;
建构游戏是幼儿生成经验与意义系统的基本游戏活动,建构游戏指导是支持幼儿深度参与建构游戏并从中生长出新经验的的关键他者因素,然而在日常教育情境中,建构游戏指导常常遭遇两难困境。在帕森斯单位行动理论视角下,综合使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搜集幼儿园教师建构游戏指导的具身经验资料,采用类属分析法对相关资料分析与处理,发现其建构游戏指导面临以下几种困境:被认知遮蔽的主体困境、内在依据缺失的目标困境、空间要素受限的条件困境、思维工具失灵的手段困境与被现实裹挟的规范困境。幼儿园教师系统的实践性知识不足是导致其建构游戏指导主体困境、目标困境和手段困境的根本原因;园所消极管理因素是导致建构游戏指导条件困境与规范困境的直接原因。因此,多维度建设可及化学习环境以丰富幼儿园教师建构游戏指导实践性知识,构建四位一体的园所管理制度,消解建构游戏指导的结构性限制是突破当前教师建构游戏指导困境的关键出路。
2025年04期 v.39;No.182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 袭祥荣;苗松;
“人来疯”是在园幼儿面对客人老师时的常见现象,其在彰显幼儿社会参与意识的同时,也隐含着扰乱幼儿园活动秩序等风险,故而既有研究多持否定态度。基于教育现象学视角,倾听幼儿、教师等多方利益主体心声,对在园幼儿“人来疯”的表现、成因进行多维解读。结果发现,在园幼儿“人来疯”具体表现为他们通过挑起多元话题建立社交关系、缩短社交距离并制造肢体接触、展示规范行为以建构理想形象。这是带班老师与客人老师无意合谋制造的产物,同时隐藏着幼儿的游戏、情感和认可的需要,借由幼儿阐释性再构、幼儿自我意识驱动和呈现理想化自我的诉求得以满足。基于此,教师应打破规训取向的传统思路,正视他者在场的意义,维持幼儿园日常活动氛围;满足幼儿真实诉求,肯定幼儿“人来疯”的积极意义;关注幼儿内宇宙,满足幼儿“人来疯”隐藏的多元需要。
2025年04期 v.39;No.182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